
高邮盂城驿景区:高邮盂城驿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的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南门大街东,是中国邮驿“活化石” 、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明代遗留下来的一处驿传建筑。
盂,古代盛饮食、水等的园口。盂城,高邮的别称,取意于宋代词人秦少游描写家乡“吾乡如覆盂”的诗句,盂城驿故而得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盂城驿是高邮旅游“一轴一带五区”规划的重要节点,是彰显高邮古、文、邮、水旅游特色的重要景区,也是高邮旅游对外推介的一块金字招牌。1993—1995年高邮市人民政府坚持修复盂城驿,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中国唯一的邮驿博物馆,使古驿得重光。还有界首驿比盂城驿早开设98年。
2014年12月19日江苏省旅游局和扬州市人民政府的批复:盂城驿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称号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孟城驿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驿站之一,高邮市政府于2013年4月18日投入9500万元对毗邻大运河高邮段的孟城驿实施扩容,一来为2013年10月18日该市举办第六届中国邮文化节新推“邮文化”名片,二来为大运河高邮段申遗打造古色景区。
甘棠轩:甘棠轩是专门供清官休息小憩的地方, 根据《诗经》记载,有一位为老百姓办好事的清官叫燕召公,他巡行各地时,不要老百姓为他盖房子,都是在路边的甘棠树(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下搭个草棚办公、过夜,连草棚的边也不要人来修剪,后来他去世了,老百姓很怀念他,对甘棠树都不忍伤害,看见甘棠就像看见宗庙一样肃然起敬,之后便用甘棠代指清官,中国有一个成语叫“甘棠遗爱”,意思就是对离去的人的怀念,或赞颂离去官员的政绩。
鼓楼:鼓楼是驿站用来值更报时,站岗瞭望,报捷庆典的。盂城驿的鼓楼为十字脊三重檐结构,方形,上下三层,高达四丈三尺五寸,是盂城驿标志性建筑,由邮电部发行的纪念邮票“古盂城驿”就是以它为主画面设计的。鼓楼上方的“国脉所系”和“置邮传命”这两块匾额,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对于驿站的重要性。正因如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邮传,以严刑酷法确保邮驿的通畅。鼓楼底层内墙上嵌有黑色大理石,大理石上刻有《重修盂城驿记》和《捐助纪念碑》。鼓楼在当时是城市的制高点,站在鼓楼上,凭栏远眺盂城驿周边的京杭大运河、唐代的镇国寺塔和湖天一色的高邮湖等风景。
皇华厅:皇华厅在古代是邮政传令的场所,也是当时高邮州官拜见过往使节的地方。其廊檐两侧的抱柱上悬挂着“国中置驿交通利,天外飞鸿顷刻来”的楹联,“皇华厅”匾额下的楹联则是“消息通灵会心不远,置邮传令盛德留行”,这两副楹联把古代驿站的功能和作用概括地很是精当。厅房两侧的板壁上悬挂着“邮驿律”、“派单表”、“马船统计表”、“分工职责表”等驿站图表,也充分展示了古代驿站的功能。厅房西侧为签押房,驿丞签押办公的场所,东侧为书房,为驿站的最高管理人员驿丞(九品官)的寝室兼书房。
礼宾轩:礼宾轩是当时驿丞接待过往官员的一个会客厅。厅内墙上陈列的是《历代名人与盂城驿》的展览,根据文字记载,唐代的宰相李吉甫曾住在驿站修筑平津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住在驿站指导当时的青年诗人王令如何写诗,民族英雄岳飞、韩世忠曾住在驿站指导作战,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荷兰使者尼霍夫和朝鲜人崔夫等名人志士都曾在这里受到驿站官员的接待,厅外还设置了历代名人咏颂高邮的诗词碑廊。礼宾轩经历过时代的变迁,见证过盂城驿的繁华与衰败,它的内涵和价值又有了崭新的定义。
柳荫禅林:柳荫禅林位于古盂城驿盐塘巷52号,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建,为高邮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山门殿、大殿和拱形门上嵌有当时所立“柳荫禅林”石额。柳荫禅林的后方有一间柳泉草屋,蒲松龄曾与这里结缘。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康熙年间,蒲松龄在写作《聊斋志异》前应孙蕙之邀来邮担任盂城驿驿幕,管理驿务期间常在此与民聊掌故、叙家常,著有《高邮驿站》呈文及多首反映高邮的诗篇。蒲松龄的传世之作《聊斋志异》中与高邮有关的作品就有4篇,分别是《巧娘》、《伍秋月》、《蒋太史》和《于中丞》。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并纪念蒲松龄曾经在这里停留过,高邮市政府修缮并复原了柳荫禅林及柳泉草屋。
马神庙:马神庙古代是祭祀马神的地方,马神即马王爷,道教的神明,是汉族民间信奉的神仙之一。传说马王爷长有三只眼,中间的一只眼,称为天目。中国古代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崇敬神,希望能得到神的保佑,因而马神庙遍布各地。盂城驿里供奉着马王爷,这是由于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马,驿站以马为业,驿马常年在外奔驰,江湖上的风险,加上社会的动乱,还有贪官污吏的骚扰,使得从驿人员只得借助于神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祈求驿站人马的平安。古代马神也过生日,它的生日是每年阴历六月二十三日,每年到这一天的时候,县衙的大小官员都要到这里用羊来拜祭马王爷,祈求在外能够平安顺利。
马饮塘:马饮塘明洪武元年规定,六十里或八十里置一驿,冲要驿站设马五十匹至八十匹不等。据载,盂城驿鼎盛时期有马六十五匹,驿站东南有绿水依依、青草盎盎的天然水域,既可运粮、运盐,行船、泊船,又可供马饮水吃草,民间俗称马饮塘。历史上这里曾有驿马百匹同时饮水的纪录。为了再现这一壮观景象,马饮塘是盂城驿二期工程的一大亮点,主要通过南海子河整治引大运河水入马饮塘河,实施马饮塘河活水工程,同时建设马饮塘河滨河绿化景观带,传播马饮塘的历史文化。
南门大街:南门大街位于江苏省高邮古城南门外,俗称:南门明清一条街,长约230米,曾是明清时期高邮城最繁华的历史文化街区。2014年被列为世界遗产(是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的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大街兴建于宋代,繁盛于明清,兴隆于近代,是名副其实的沟通里下河、大运河,襟带苏皖两地的要津。客来运河两岸,货运大江南北,其情其势延续了600多年,直至20世纪40年代前后,因战乱和一场殃及40余家商店的大火肆虐受到重创,渐现萧条。建国后,随着1993年至1995年高邮市人民政府对盂城驿的修复,这条大街才修复如旧,再现生机。
秦邮亭:秦邮亭重建于上世纪90年代,位于运河东堤、盂城驿旁的一高台上,粉墙黛瓦、重檐翘角,它每角有石柱3根,共12根。亭四面开敞,内有约三米高的石碑,正面题“秦邮亭”三个大字,背面刻有“重建秦邮亭碑记”。据《高邮州志》记载,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在此处“筑高台、置邮亭”, 故名高邮,亦称秦邮。邮亭既是传达政令、管理邮驿通信事务的机构,又是地方最小的行政单位,十里一长亭,设有亭长,掌管征税赋役、缉捕盗贼相关事务,同时又是行旅馆舍。秦邮亭的建立带来了高邮2000多年的发展与繁荣,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同昌粮行:同昌粮行高邮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末,位于盐塘巷32号,是陈义兴所设的典型私人粮行,系高邮的老字号。同昌粮行西靠大运河,东临马饮塘,周边益泰源粮行、永顺源粮行、振隆粮行、詹家巷盐行等商贾云集,漕运贸易非常发达,从这面留有苔藓的风雨墙上,可以触摸清末、民国、文革及改革开放的砖块,古朴而厚重。
文天祥广场: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吉水(今江西)人,南宋忠烈大臣,右丞相、文学家、民族英雄。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他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据史料记载,文天祥曾经两次经过高邮,为更好地纪念他,便在他曾经停留过的地方打造了文天祥广场,屹立河畔的南宋忠烈文天祥的雕塑栩栩如生,《高邮怀旧》《发高邮》《发高沙》《至高沙》等4块古诗词石刻记录了文天祥与高邮的难舍之缘。
驿印流年:盂城驿景区东入口标志建筑——馆驿巷牌坊,与巷道肌理融会贯通,与节点景观浑然一体。牌坊下,13处“驿”字镶嵌路间,移步可见高邮亭、迎华驿、高邮驿、秦邮驿、盂城驿、秦邮公馆这些驿印封泥,它们是权力和凭证的信物。不同时期的驿站名称,生动演绎高邮邮驿的历史,它们既表现驿之特质,又蕴含邮驿之活力。
中国古代邮驿史展览:我国邮驿从殷商一直到辛亥革命其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邮驿在宋代以前,它的功能是比较综合的,到了宋代,人们把馆驿与邮递明确区分了开来,馆驿主要负责接待各类公务人员,而邮驿则专管通讯事宜。朱元璋称帝后,邮驿事业有了拓展,驿路纵横,通信畅通。邮驿到康乾时期发展到高峰,出现了集历代邮驿大成的局面。但清代中期以后,由于清政府日益腐朽,内外交困,加上民信邮传的兴起,官办邮驿日趋衰亡,到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驿站全部裁撤归邮。邮驿曾经推动过历史的发展,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就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始终是中华文明史上壮丽而辉煌的一章。
驻节堂:驻节堂是古代驿丞接待各路使节及四方宾客的场所。为明代的遗存,是整个盂城驿保持原状最好的一进房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驻”是停留的意思,“节”是指过往的使节。后厅檐柱上的楹联是“过客相逢应止宿,征途到此便为家”。厅堂两侧的柱上楹联是:梅寄春风劳驿使,葭怀秋水托鸿邮,由开国上将张爱萍所题写。厅堂东西两侧为宾客寝房,是供过往官员和文人墨客下榻所用的。整个建筑都保留着典型的明代风格,特别是梁架上的木雕,有象征万事如意的“玉如意”,象征年年有余的“双鱼跃龙门”和象征必定胜利的“毛笔”、“银锭”,还有“八仙过海”、和合二仙、“状元及第”、“刘海戏金蟾”等都反映了当时民间的风俗与文化,充分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上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