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港旅游公告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盂城驿景区-中文版 > 走进盂城驿 > 民俗风情 >> 浏览文章

生活方式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7-07-27 浏览次数:

   饮食居民以吃大米为主,辅以面食和豆制品。面食品种有面条、烧饼、油条、馒头、包子等。豆制品有豆腐、豆腐干、豆浆、粉丝、百页、素鸡、腐竹、腐皮等。不嗜辛辣,咸甜适中,口味较淡。餐制为一日三餐,一干二稀,即早晚食粥,中午吃饭,现在晚餐逐步改为吃饭。


高邮烹饪属维扬菜系。基本特点是浓而不腻,烂而不糊,原汤原汁,原汁原味。高邮菜中以河鲜类菜最为鲜美可口。高邮菜的主要烹调方法有烧、烤、炖、焖、煮、煎、炒、溜、炸、烩、炝、熏等。
  高邮烹饪中较著名者有秦邮十大名菜、十大名点和高邮全鸭宴。十大名菜是:壁合珠联(高邮双黄蛋)、珠湖雪浪(雪花豆腐)、地久天长(砂锅合烧家、野鸭)、金宝大发(香酥麻鸭)、霞蔚风仙(钗烧野鸭煽)、雏凤迎春(香卤桃花鹞)、金裹银装(金丝鱼片)、玉珠藏丹(夹心鱼圆)、文游玉带(芙蓉瓜鱼)、三阳开泰(高邮羊肉汤)。十大名点是:蟹黄大包、虾肉菜包、干菜糖包、五丁大包、千层油糕、莲茸烧卖、翡翠烧卖、水晶烧卖、糖油花卷、银丝花卷。

高邮菜中很少有北方人爱吃的生冷凉拌菜。大葱、蒜头一般不生吃。  

新鲜蔬菜四季不断,青菜为消费量最大的蔬菜。
  每年春季,大多数人家在清明前腌制鸭蛋,腌雪里蕻,晒梅咸菜,腌麻菜。夏秋腌菜瓜、黄瓜,用臭卤腌苋菜秸。每年初冬,大多数人家都要腌制萝卜干、大菜(大棵青菜)、大头菜、还腌制咸鱼、咸肉,灌香肠,风鸡风鱼。平时家中常备有炒米、焦屑、饼干等随时可吃。腊月,家家户户到碓房舂米粉,以备过年时做元宵、年糕。过年时,各户还蒸馒头、包子。随着人民生活好转,菜肴中肉、禽、蛋比重逐渐加大。

清末民国时期,高邮有吸食鸦片者。40年代县城设有烟馆50多家,大馆10个灯头,小馆4个灯头,昼夜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鸦片被禁绝。

清代百姓吸旱烟。民国初年,卷烟传人高邮。60年代,无人再吸旱烟。吸烟者多为男子,女子很少。过节闲暇、生辰喜庆、朋友相聚,必以菜肴佐酒。无空口喝白酒的习惯。高邮消费酒类主要有白酒、啤酒、果汁酒三种。烟酒在许多场合能使朋友间更融洽,陌生人之间不拘束。  

高邮著名土特食品有董糖、双黄鸭蛋、松花蛋、香醋、三垛方酥、界首茶干、临泽水晶月饼、临泽羊肉、菱塘盐水鹅等。高邮双黄鸭蛋久负盛名,只有优良蛋鸭品种高邮麻鸭能够生出。双黄鸭蛋大如鹅蛋,煮熟切开两只蛋黄紧紧连在一起,蛋白似碧玉,蛋黄如玛瑙,其色鲜艳,其味鲜美,是蛋中珍品,令人啧啧称奇。此蛋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高邮咸鸭蛋和松花蛋也很出名。董糖是高邮又一特产,由明代永乐进士董磷精心制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采用宫廷秘方,以芝麻屑、白糖、精面粉、大麦芽为主要原料。现在的董糖生产增加了桂花董糖、玫瑰董糖、桃仁董糖等新品种。每块董糖有48层软片组成,厚薄均匀,口味纯正,营养丰富。1985年全省同类产品评比中,秦邮董糖名列第一。
  高邮街头风味小吃品种繁多,四时不同,风味各异,令人称羡。主要品种有豆腐脑、阳春面、馄饨、水饺、汤圆、蟹黄包子、麻花、油条、插酥烧饼、馓子、麻团、油端子、荸荠串、油炸豆腐干、锅贴子、炕山芋、春卷、凉粉等等。
  农历二月,荠菜刚出,未开花时,人们喜挑来作为饺子、元宵馅,味极鲜美。农历二三月间,可掐食枸杞的嫩芽作凉拌菜,名为枸杞头,据说食之可去涩。菜花黄时,在河坎、湖滩上打莒蒿苔子,可炒食。端午前后,人们采粽箬包粽子。
  吃饭讲究吃相。狼吞虎咽,“啧啧”出声要受到指责。用餐时,谈话都尽量避免争执或使感官不愉快的话题(比如“脏话”)。首席由长者、尊者坐用。席间(包括其他社交场合)咳嗽、打喷嚏、擤鼻涕都得离席,或者扭头,尽量小声。

服饰清代服式主要为长袍、短褂、钹衣、马褂、旗袍以及背心、坎肩、短袄、裙钗、单褂裤、棉夹袄,渔民穿竹裙(笋衣)。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学生服、西服、中山服、衬衫、卫生衫、汗衫,服装向短装发展,男子较少穿长衫,女子上衣趋短及胯。50年代及其后,男子盛行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和青年装。女子中装,改大袄为对襟,多穿春秋服、列宁装、青年装等。80年代以后,服装样式繁多,流行男装有西装、运动服、击剑衫、夹克衫、猎装、滑雪衫、风衣等等。女装更是五彩缤纷,夹克、连衣裙、网球裙、旗袍,各类毛针织衣衫、太太服等。男女青年的裤子亦有多式:直筒裤、喇叭裤、牛仔裤、健美裤、西裤等。
  现在,职工上班穿工作服。特殊行业和岗位的服装易于识别,如警察、税务人员着制服,医生穿白大褂。小孩吃饭加围脖(枷口子)。雨天除打伞,亦有穿雨衣(旧时为蓑衣、雨篷等),骑自行车者穿雨披。一般人在家穿着较随便,外出则穿戴整洁。探亲访友、岁时节庆时穿着一般较为讲究。
  服装质料,旧时富人多着绸缎、毛、裘,市民以棉布为主,农民自织土布、麻布。20世纪60年代以来,服装质料逐渐增多,有棉、毛、麻、丝、羽绒、尼龙、腈纶、氨纶、丙纶等。  

服装色调过去比较单调,随着印染技术提高,颜色逐渐丰富。旧时服装以蓝、青、白、黑等为主。“文化大革命”期间,服色单调,青年多穿草绿色军装,群众多穿蓝色中式短褂、中山装、春秋服。过去,贫民百姓生活困苦,棉被胎板结往往是弹松再用;衣服常常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钉钉挂挂破老四”。有的衣服甚至能穿两三代人。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服饰丰富多采,色调华美,衣服不再打补丁,只要不入时则不再穿。
  晚清至民国期间,男女老少大都穿自制布质“圆口鞋”和鞋帮合拢的“兔脸鞋”,夏日穿木屐、拖鞋,冬天穿棉鞋、蒲鞋、毛窝子,农民劳动穿草鞋,有时直接光脚。雨天穿钉鞋高脚板。女子因缠脚而穿圆口或尖口的小脚鞋。民国期间,皮鞋和胶鞋只有富户及公职人员穿。20世纪50~70年代,胶鞋、塑料鞋、皮鞋逐渐普遍。80年代后,鞋子新式样新质料增多,女子多穿中、高、坡跟鞋。

清末民初,男子多戴瓜皮帽。20世纪20年代以后,男子戴礼帽、罗宋帽(锅腔帽)、鸭舌帽、八角帽以及针织毛线帽。50年代后,男子多戴军帽、鸭舌帽、罗宋帽。农民劳动多戴草帽、篾笠。女子一般不戴帽,农村妇女多扎头巾,老年妇女有的戴绒线帽。儿童戴的有八路军帽、飞行帽、水兵帽、半盆帽、兔披帽等。现在男女戴各式帽子。
  清代男子留长辫。民国初年,男子齐颈剪辫留“二道毛”。20世纪30年代兴理短发,发式有飞机头(又称菲律宾头,其两翼造型有波浪式和相互掺拢的对等式)、两面隆起的“高庄头”、中间无缝向后梳的“短马厚”、平顶等。50年代以后有分头、一边倒、飞机头、短马厚、烫发。老头有留和尚头的(光头)。自80年代,青年男子头发趋长,少数人烫发、染发。
  旧时女孩梳辫子,形式有“叭叭角”、独辫、双辫等。辫子一般由三股编成(亦有讲究者分为五股),前额有箝。辫梢扎上彩线彩绸或野花。及笄盘鬏。民国年间城中青少年女子爱剪童花头。20世纪50年代以后,女子发式主要是辫子、二道毛,农村妇女亦盘鬏。80年代,青少年女子发式有辫子、烫发、长发散披、双束分披、单束斜披等;中年妇女多烫发;老年妇女为“二道毛”,农村偶见盘鬏者。
- s/ M" S# s0 R+ n0 b  在装饰方面,因性别、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别。女性及年轻人较注重装饰,尤以姑娘最注重仪态,力求优雅。有少数女子描眉,抹口红、胭脂。旧时女子缠足,民国时废止。以前有少数人镶金牙,现已少见。过去小孩戴手脚镯、锁片、索锁、项圈。女孩“三朝日”以菜籽粒揉耳垂穿眼,满月戴环,左右各一。较娇宠的:男孩戴单耳环(左耳),穿鼻拘(防止养不大)。妇女戴手镯,鬏中插一根簪子。首饰多为银、玉质,富家有金质手饰。农村妇女还喜欢头上戴鲜花,扎红带,系花头巾,有的在腰问扎绣花围裙。20世纪80年代,女子又佩首饰,种类有戒指、项链、耳环、胸针、发夹等。女子的帽子和手套除御寒作用外,还是衣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城镇民居沿街巷而砌,农村民居皆南向。民居中为堂屋,侧为卧室,还附有厢屋(厨房、杂屋)。堂屋放桌椅,吃饭、会客、全家人活动多在堂屋。居住在卧室,烧饭在厨房。旧时民家重视堂屋北侧布置,在此设神台(一般由三张老爷柜组成),神台东侧供灶君,西供祖宗牌位,正中供家神。家神有的为中堂,上书“天、地、君(国)、亲、师”或朱子家训,或为神像。还有的家神为用黄绫包着的小木牌,上书“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置于一个神龛之内。神台上有香火烛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此俗禁绝,墙上贴领袖像、标语、宣传画。现在多贴山水画、人物画等,亦有人家陈设如旧。


上一篇:高邮过年习俗

下一篇:高邮端午风俗


盂城驿风景区 版权所有:高邮市好地方运河文化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0514-84611979 投诉电话:0514-84668019 救援电话:0514-80366310/110/120 苏ICP备17037705号-3
地址:江苏省高邮市馆驿巷13号 邮编:225600
高邮鸭集团